不想打扫卫生,在线一键预约家政到家服务;双职工无暇照顾年幼的孩子,送到托育机构,或者雇佣育儿嫂居家照看;子女无法长时间请假照顾生病住院的老人,聘请护工“替补”缺席时间;节假日去另一个城市旅行,提前预订住宿…… 无处不在的服务消费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人们习焉不察的是,这些消费行为背后,其实传递着消费结构正加快从实物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换的深刻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5%,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3.3个百分点。商务部消费大数据实验室主任张伊娜解析,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现状来看,服务消费在全部消费中的占比已超过了60%。与之相比,我国服务消费在总体消费中的比重为45%左右,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更重要的是,当下服务消费的快速壮大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交汇,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新机遇。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振消费位列明年重点工作之首。消费之于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再次“加码”。作为“北方消费第二城”的青岛,洞悉消费结构从“实物”到“服务”这一深刻变化,在供需两端持续发力,不断开拓服务消费新场景、释放服务消费新潜能,对于提振消费意义重大。 按照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服务消费的增长速率就会超过商品消费。 翻看发达国家的消费趋势演变路径,无不是服务消费逐渐赶超实物消费,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以日本为例,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居民的消费价值观也从“消费与拥有商品”转向“消费服务与追求爱好休闲的精神体验”,体现在奢侈品的消费量大幅下降、精神愉悦的产品服务大量增加。日本居民的奢侈品消费全球占比从1995年至2015年20年间下降了超50%,与此同时,定位“美好生活提案者”的茑屋书店迅速崛起,在全球开出超1400家分店,成为日本最大的连锁书店。 与实物消费相比,服务消费的产品是一段时间的体验,消费过程与标准更贴近于消费者的个体感受,且更具定制化的属性,能更好地适应消费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从商品类型来看,服务消费覆盖范围广泛,既有存量较大的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医疗健康等基础型消费,也有增长空间更大的文娱、旅游、教育等改善型消费。前者属于功能型服务,满足居民基础的生理和安全等需求,后者属于内容型服务,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交、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等需求。 2023年,国家统计局首次增加服务零售额数据发布——当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21万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5.2%。今年上半年,这一占比再升至45.6%。 一方面,“80后”至“00后”迅速成为新一代消费主力,因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时代,他们在消费选择上更加追求兴趣消费和情感消费以满足精神的愉悦,在餐饮、文旅、体育、艺术、健康等方面愿意花费更多。 另一方面,崛起的新中产阶层对即时、便捷、智能等有着更高要求,催生相应服务消费的进一步扩大,如即时零售、家政服务、餐饮外卖等快速发展。 同时,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星空·综合体育,老年消费者在康养、护理、休闲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也不断高涨。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数字经济崛起,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向服务消费领域迅速渗透,丰富服务消费场景,改善服务消费体验,推动服务消费数字化从单点突破向全链条覆盖,为服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直面结构之变,把握全新动力,青岛服务消费呈现蓬勃之态。今年上半年,青岛地区教育,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增长18.2%、22.4%和13.3%。 基础型服务消费在服务消费中的“压舱石”作用不容小觑。以当前市场化最为充分的家政服务为例,目前全国家政服务行业年营业收入已突破万亿元,并且每年增速达20%星空·综合体育,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重点推进城市之一,青岛在政策与机制上多有突破,如全国首创为从业人员购买商业综合保险,再如创新推出“互联网+家政服务”的服务平台“青岛市家庭服务云平台”……种种创新加速青岛收获“供需两旺”的市场——目前“青岛市家庭服务云平台”已入驻2000余家家政企业,家庭保洁、玻璃清洗、月嫂聘请等多元化、个性化的200余项服务项目已吸引消费者下单20余万次。 医疗健康是基础型服务消费的另一重要分支。据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健康管理意识逐渐增强,对健康认知与需求从“生病治疗”走向未病预防,催生健康消费向精致化、前置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发展。有机构预测,2024年,全国健康服务消费量同比提升53%,其中康养康复类消费同比增长超过8倍。 这“泼天的流量”于青岛并不突然。从前端的市场主体培育到后端的人才储备,青岛均有拿得出手的“王牌”。2023年底,青岛市“紫荆护理”服务品牌成功入选国家人社部劳务品牌典型案例。获国家级荣誉的“紫荆护理”是青岛本土首家、也是目前全市最大的陪护机构,目前公司的业务范围已从病患陪护扩展到“一老一小”以及年轻消费者多元化的服务,从“做强”迈向“做大”。另一方面在人才储备上,青岛也提前谋篇布局。今年6月,全国首家以“康复”命名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康复大学揭牌成立,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难想象,未来人才链将带动健康产业链更加完备。 12月15日,“青岛低空快线联航”启动并实现首飞,意味着青岛成为北方地区首个实现市内摆渡航线的城市,“怎么收费”“如何考驾照”等网友热评点出青岛“低空消费”的无限前景。 如果说低空快线的首飞映射出青岛服务消费未来式的新动能,那么当下火热的文艺演出和旅游则代表了服务消费进行式的增长极。 被誉为“行走的GDP”之称的演艺经济今年井喷,且呈现规模效应,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日前披露,青岛今年共审批5000人以上大型明星演唱会和大型音乐节58场,同比增长152%,创历史新高。吸引观众48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70%,意味着演艺经济在出行、住宿、餐饮等方面也带来可观的“溢出效应”。 微观来看,青岛演艺空间逐渐丰富、艺术演出品类趋向完备为青岛市民带来视听的新享受。颇具代表性的历史城区从以往的“老三样”胖姐烧烤、马家拉面、苟不理包子到实现“新三样”听歌、脱口秀、沉浸式戏剧的转变,百年台东在逛吃逛吃之余,也崛起成为演艺流量的新高地。 与此同时,作为青岛优势产业的文旅业,肩挑服务消费升级的“重头戏”星空·综合体育,在山海自然景观之余,乡村游、研学游、影视游等新IP带动青岛文旅消费频频出圈。青岛大力推动的邮轮旅游在今年人气“爆棚”,重点航次平均上客率达90%,打破邮轮母港开港以来上客率纪录。前三季度,全市文旅产业增加值1260.5亿元,增速7.4%,高于全市GDP增速1.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接待游客超1.4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100亿元,同比增长超13%。 数字技术快速壮大服务消费供给阵容,升级传统消费的服务面貌。青岛精心打造的多样数字化消费场景,早已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成为“样板”。如中山路数字化改造入选全国旅游创新案例,李村智慧商圈等入选省级智慧商圈试点名单。在数字化加持下,即时零售、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消费业态能量迸发,在消费基本盘中的分量渐显。今年前10个月,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29.7%,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近四成。 相较于人们日益多元的需求及数字技术开辟的层出不穷的应用场景,服务消费的巨大潜力尚待进一步激发。 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密集印发加力发展服务消费的行动方案。国务院近期印发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专门就服务消费发展作出系统全面部署;上海印发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的实施方案,提出37项促进举措,到2027年实现服务零售额占比赶超实物零售。 作为“万亿俱乐部”城市,青岛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要将优势转换成服务消费发展的澎湃动能,需要进一步聚焦“服务”这一关键词,为服务消费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特别要注重从“小”处着眼,在“实”上着力,打通服务消费便民利民“最后一公里”,为居民提供更高品质、更有特色的服务供给,才能进一步推动服务消费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丁倩倩)星空·综合体育中国官网